2025年盛夏,当我第一次踩着晨光走进扎兰屯市人民检察院大门时,大理石上篆刻着“人民检察院”五个大字被晒得格外闪亮。我攥着胸前的工作证,指尖在“书记员”三个字上蹭了蹭——这是我与检察事业初见的模样。作为新时代检察新兵,在数字化浪潮与司法改革交织的当下,深刻体会到:从检之路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淬炼,更是初心使命的践行。
作为民行书记员的日常,我常与打印机的嗡鸣为伴,办公室里总是飘着淡淡的纸张味。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整理卷宗,看似简单的活儿,却让我对着一本民间借贷纠纷案宗愣了半晌。厚厚百十多页纸里,有保证人深深按下的指印,有债务借据上的折痕,还有检察官用红笔圈出的争议焦点。带教检察官说:“别小看这些纸,每一页都连着老百姓的日子。”那天我蹲在档案柜前,把散乱的材料按时间线排好,忽然明白:书记员的笔,要先学会沿着普通人的生活轨迹走。
行政检察的案子总藏着“弦外之音”。有次整理某公司不服行政处罚的案卷,厚厚一叠材料里,夹着某员工手写的工资条,边角皱巴巴的,上面用铅笔标着“扣除罚款后余额”。带教检察官指着这张纸条:“看,行政机关的执法温度,往往就藏在这些‘不起眼’里。”那天我逐页摘录证据时,特意把工资条的位置标红——原来法律条文之外,还有更鲜活的民生刻度。
青春逢盛世,奋斗正当时。我将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在数字化转型中锤炼过硬本领,在司法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,让青春在检察事业的热土上绽放绚丽之花。当多年后回望这段初体验,愿能无愧检徽下的铮铮誓言:以法律为剑,守护人间正道;以忠诚为盾,捍卫公平正义。正如《人民的利益》纪录片中展现的那样,每一个检察人都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,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书写法治中国的新篇章。